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历史较为悠久,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
昭通市是昭通地委、行署所在地,历史上是云贵川支省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与内地各省的重要通道。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秦汉间为夜郎国地,明初称乌蒙军民府,清雍正九年才改为昭通府。这里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曾一度繁荣,昭通酱、绿豆糕、羊毛皮衣等土特产曾远近闻名,素有云南的“小昆明”之称。
昭通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在这儿繁衍生息,至西汉时更是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它介于巴蜀文化与夜郎文化、 滇文化的交汇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其区域特色,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昭通地区为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南部最高点为巧家药山,海拔4040米,北部最低点为水富滚坎坝,海拔267米,相对高差3773米,立体气候十分突出。中部乌蒙山和五连峰山脉横踞其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全区的自然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北部经常阴雨蒙蒙、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椤树在威信成片生长就达1200亩,具有重要的科研、旅游价值。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棘人悬棺、汉孟孝踞碑、扎西会址、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威信观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棘人悬棺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死者连同装他的尸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在云南,悬棺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等处。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关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靠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入滇的门户。关河北岸,“五尺道”遗址、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尉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峭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长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由于地理及人为等原因的破坏,使悬棺数量减至十于具。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故称:“僰[bó]人悬棺”。这些石棺是怎样被放到半山腰的呢?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一奇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悬棺之谜终将会被人类所破解。
昭通大关黄连河瀑布群
黄连河瀑布群距县城5公里,有专线公路及中巴车直达景区。沿途山花烂漫、幽谷纵横、清泉奔涌、鸟语花香。主要景点有仙女瀑、情郎瀑、少女瀑、月老瀑、鸳鸯瀑、洞房瀑、相思瀑、对歌瀑、姊妹瀑、银链瀑、迎客瀑、寿星瀑、珠帘瀑及神秘莫测、千姿百态的白象洞,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帘长廊和使人销魂惬意的大滑板等20多处,加上形似飞鸽的世界珍稀植物珙桐花,堪称天下奇景。
昭通大山包
大山包位于昭通市西部,距城区73公里,海拔3100—3140米,年平均气温6.2℃。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已被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所熟知。每到冬季,大批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背负行囊,登上了大山包;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奇.阿奇波派出的“滇东北黑颈鹤越冬考察队”也走进了大山包。
据有关资料,世界上原有鹤类32种,现仅存15种,黑颈鹤是唯一生活在高原湿地的鹤类。全世界已知的5554只黑颈鹤中,在大山包栖息的种群有600多只,占国内已知黑颈鹤种群的四分之一。
昭通东晋霍承嗣墓壁画
霍承嗣墓于1963年春在昭通县城西北后海子中寨发现。1965年冬拆迁至县城原孔庙内,建室保护。从已有的实物资料看,晋代壁画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像这座具有确切纪年和地志的东晋壁画墓室,国内亦属少见。
该墓壁用石条镶砌,平面呈正方形,顶为覆斗状。墓石顶棚与四壁上绘制了丰富的彩色壁画,并分别题有隶、楷、行三体的款识多处。四周的壁画,又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带形图案为界,下层图画内容,多反映现实;上层多属神话。画较古朴粗略,构图、比例亦较差,当为一般民间艺人的作品。
墓的正面(北壁),上层是一幅写意画,云纹舒卷,远方有人骑马张弓逐兽;近处莲蕊初绽,长蛇缠龟相斗。下层是写实,正中为墓主画像,高约50厘米,朱唇稀须,红袍黑帽,盘足而坐,石手执扇。墓主像的左上角,有8行黑书铭记。题记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当面公元386至394年之间,距今约1600的。此墓实为招魂享祀之墓。从题记及史料得知,霍家先世在荆州枝江,后又官于枝江,枝江旧为楚国地,有“招魂”俗。后人沿用传统习俗,招魂祭祀,是可以理解的。
在霍承嗣画像的东侧,画有一枝“红缨旄节”,再往东,绘有仪仗架,插曲柄华盖、幡、矛等12件器物。显示 主人的身份。画像左右还有近20人,分二层,上层像较大的,为侍从,捧物、参见,各有其态;下层人像较小,似为兵卒,作练武、运动之状。
东壁的上方,画一奔走猛虎,前后左右各有鸟,如鹤、如鹰、如雉;后有楼阁、石阙、小鹿。下段绘人,分两排,上排执幡旗的武士13人,内穿黑衣5人,白衣8人。下排绘骑铠马执戈的武士,存5人。有犬奔于其间。
西壁的上方,主体为龙,龙前有一女,左手持草,傍题“玉女以草授龙”,龙后有鸟、兽、楼阁,约与东壁对称。下绘人,又分为四排,第一排,武士执曲柄长刀13人;第二、三排,绘披毡、赤足、蝌头人像27人,似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为骑马武士,存4人。这一组图画,系由汉族、彝族组合而成,看来,霍家的“部曲”(属于是私人的武士或奴仆),既有汉族,又有彝族。《华阳国志?南中志》曾载,南中大姓,多出金帛聘“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这里“贪货”的夷人,当是少数,较多的是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汉同为部曲,这在民族融合上是进了一步。墓画笔文献,都一致证明了这一点。
南壁,即两扇石门内横额,画有一层,旁有披甲执戈的武士,名曰“中门侯”,大概是为在墓主守门。两旁还有道符。
整个壁画,技巧虽然不高,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却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绘画上看,作者注意经营位置,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则有意缩小,主从关系鲜明;各种颜料的运用,且历千余年而不退色,可见配料、着色上的水平。从军事上看,“夷汉部曲”的形象、铠马、戈矛、弓箭的配备,均为珍贵的资料;从墓中人物所显示的等级、尊卑关系,以及各种神话宗教图案的出现,可以窥见晋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若干侧面。
扎西会址
扎西会址位于威信县扎西镇。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扎西,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缩编红军并确立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观斗山石雕
位于威信县城东北40千米高田乡新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海拔1880米。观斗山庙,建于明至民国。明代,以观斗山为中心,同时建有昆仑山、小西天、神速林山等十多座庙宇。 庙宇数次被焚,民国时期,修复了九个大殿,坐东向西分布于观斗山岭埂上,面积6200平方米。已毁,仅存九殿遗址。
第一殿是佛祖殿,在供奉的“一佛五菩萨二弟子”中,有千手观音、文殊、火池菩萨3尊石雕像。第二殿是关圣殿,供奉关羽、周仓、关平及民间传说中送子、催生、保产、豆麻、张仙诸神神道。第三殿是王母殿,供奉着王母、二弟子及八仙俱为石雕像。第四殿是三教殿,供奉释迦牟尼、孔子、太上老君,均为石雕像。第五殿是雷祖殿,供奉雷祖和雷部10位“天君”,均为木雕像。第六殿为瑶池殿,供奉瑶池及无极,女娲、盘古、神农、轩辕、伏羲、斗母等道教神祗和古代神话人物,俱为石雕像。第七殿为黑煞殿,供奉张献忠及侍从武将二、鲁班和张郎、赵巧,都是石雕像。第八殿为弥勒殿,供奉“一佛四天王二弟子”,均为石雕像。第九殿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元始天尊、天将、天兵,俱为但雕像。
九重殿宇,100多件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蔚为大观。